k1体育电影市场沸腾,使不少在底部和边缘挣扎的电影类型升腾至水面,迎来突破。今年,具有官方背景的艺术院线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展开运营,国产动画也因“大圣”而光荣归来。随着三部国产电影制霸暑期档7月,新的突破似乎正在酝酿中,而这一棒很有可能交于运动电影手中以公路自行车赛为题材的电影《破风》将于8月上映,陈可辛执导的《李娜》正在剧本创作中,羽毛球题材电影《全力扣杀》也蓄势待发。
长期以来,在国外横扫各大奖项、勇夺票房冠军的运动电影,悄无声息地扮演着中国电影票房井喷中的失语者,原因无外乎堆砌卡司、运动精神缺乏以及胡乱嫁接。要想取得商业成功,运动电影需要做好两件事:还原运动本身,彰显丝逆袭的反英雄内核。
中国电影诞生至今,体育运动类的电影数量仅有约100部,精品更是凤毛麟角。对于年轻观众而言,除了《少林足球》《翻滚吧!阿信》《激战》等影片,他们对国产运动电影的印象几乎是空白的,而年长的观众甚至还停留在年代相当久远的《女篮五号》。
这与我国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息息相关。在《女篮五号》的年代,全国响应“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之后,我国体育运动分化两极,竞赛型的上升为制,而全民型的则一直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体育电影里大多是无血肉的“高大全”,很难显得可爱。
小众化的现状促使一部分人找出解决方案,他们将体育元素夸张化,或者说是嫁接其他商业元素,从而得以推向大众,《少林足球》就是典型案例。它将足球元素超能力化,成功结合了体育元素与喜剧类型。曾从事十多年电影进出口工作的周铁东就发表过这样的看法:“体育电影必须和其他类型嫁接,比如浪漫喜剧、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没有嫁接的话,尤其在中国体育环境中,单靠打体育这张牌是打不出手的。”
不过,如果反观当下,会发现大多运动电影创作者的问题并不在于只打体育牌、太过单一,而是元素太过丰富,剧情七拼八凑,消解了体育本身,变成了“四不像”。2011年的《极速天使》找来明星扮演赛车手,女主演汤唯刘若英被观众嘲笑“根本连驾照都没拿到”,全片就是老掉牙的爱情故事,只是加上了赛车手的酷炫包装,把她们换成办公室女郎也并无二致。
亟待开发的运动电影,是国产电影类型片的新蓝海。它需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首先是技术层面,主要是如何让非职业选手的演员具备职业运动员的专业度,如何保障演员安全,如何解决专业场地、设备等,涉及运动元素本身以及演员;第二个就是共鸣点的问题,是影片的灵魂所在。
技术层面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还原运动本身。这就需要了解该项运动的团队去解决,而困难就是,电影创作者和运动爱好者,这两个人群很难重合,偶然性太强。《破风》导演林超贤本身就是自行车赛事爱好者,影片中十多个城市鲜明动人的自行车赛道,惊心动魄的动作设计,都是自行车运动本身魅力的高度凝结。为了这些场面,《破风》花费过亿成本,还找来几千万的设备赞助。还原运动本身,需要的是沉下心做精品的执着。
运动电影多为正能量,一般都奖相上佳。《志气》里的拔河运动员一角,曾将陷入“宅男女神”坑中无法脱身的郭书瑶提拔成金马奖最佳新人,身材马上成浮云,变身电影咖。《激战》帮助张家辉再下一城,奠定影帝地位。所以尽管会受伤,运动电影对于上升期的演员,还是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他们也更愿意付出时间进行专业训练。彭于晏就是以《翻滚吧!阿信》翻身,凭《激战》入围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一步步靠着“运动狂人”的标签,成为一线电影小生。
当然,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影片的主题,共鸣是关键。不管是《破风》里虚构的仇铭(彭于晏饰演),还是全民熟知的李娜,他们都是反英雄式的人物,比完美的英雄人物更接近实际,从而也就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仇铭告诉观众,人不一定要站在领奖台上,也可以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最重要的是找好自己的位置,这是比仰望英雄的美好更温暖的治愈,因为它观照了观众的真实人生,这样的励志,才能燃烧众生的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