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体育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培智学校创办于2011年9月,作为县域内仅有的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秉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尊严地生活”的办学理念,努力办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在“文化育人、活动树人、实践立人”的发展战略引领下,立足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与多元需求,创新特殊儿童“体+育”发展方式,打造了具有象山特色的新时代体教融合新格局。
“为了让特殊孩子过上普通的、正常化的生活,学校紧扣‘四季六源’,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感知运动训练,提高学生的平衡、协调、控制等运动能力,为他们的自理、自立创造条件。”象山县培智学校校长吴素芬说。
象山县培智学校并不是把常规基础教育搬到乡村特校,而是根据每一名特殊学生的家庭情况和自身实际,确立学校的育人核心使命,开展教学教研的具体任务。学校的每一次教育教学探索,都旨在让学生们爱上乡土化的特教,做“有根”的特殊教育,使学生从小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人,将来成为能够自食其力和建设家乡的人。
通过实地走访、专项调研,学校充分挖掘校园周边可用于体育教学的乡土资源,并根据乡土资源特性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适应体育”活动及教学环境,逐步形成以季节为时间线、以乡土资源特性为抓手的“四季六源”“适应体育”教学资源。
学校依据所处农村的地域特点,将乡土资源按照种类、用途、运用方式进行细化、分类与整合,最终确定了水源(小河、小溪、水坑等)、沙源(沙滩、沙堆等)、草源(草坡、草地、草丛等)、树源(果园、树林、竹林等)、田源(稻田、油菜地等)、山源(山坡、山间小路、鹅卵石路等)六大类可用于“适应体育”的教育资源,并因地制宜开展“适应体育”,实现“适应体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例如,利用沙滩这一本地特色资源,在带领特殊学生感受家乡独特风光的同时,组织他们进行爬沙坡、滑沙坡比赛,通过玩耍式的运动游戏强烈刺激其前庭体系,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自我效能感。
在感知觉训练、知觉动作训练等“适应体育”活动的初探过程中,学校发现:不同季节,“六源”内的自然环境资源并不相同,“适应体育”活动的类型及形式应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因此对“适应体育”活动的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并设计了不同季节“六源”的“适应体育”游戏,让特殊学生充分利用每个季节、每个环境开展“适应体育”活动。例如,春天,“田源”上的油菜花开了,设计捉迷藏游戏,让学生在油菜花“迷宫”中追逐奔跑,锻炼反应能力、灵敏性等;夏天雨后,“田源”上出现了深深浅浅的泥坑,让学生在上面跳泥坑、跨泥坑,练习跳、跨等动作;秋天,“田源”上的稻子丰收后留下一个个草垛,组织学生“跳山羊”,促进身体协调;冬天,“田源”又要开始新一年的忙碌,让学生体验冬种,在走田埂、过田垄中帮助其伸展和活化全身的肌肉。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自强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让特殊学生具备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获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基于此,学校积极挖掘校内外可利用的“四季六源”乡土资源,通过户外活动空间与室内教学空间的结合,加深学生对乡土文化经典、文化遗存和传统民俗节日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做“有根”之人,永远感念家乡,具备强烈的家国情怀。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载体,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以育人为核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学校通过“适应体育”手段,利用农村已生成的“四季六源”乡土资源,围绕运动参与、感知功能、运动技能、体能、身心健康五大方面实施“适应体育”课程,打造覆盖县域各小学、幼儿园及各个村(社区)、家庭的体育活动场所,让特殊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达到个体与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
在具体的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学校根据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个体差异,形成满足学生个别化教育需求的“四季六源八域”“适应体育”课程体系,研制《培智学校适应体育实施方案》,通过“适应体育”活动来促进培智学生八大领域能力的发展和八大领域生活质量的提升,最终让每一个个体都成为自理、自主、自立的适应社会的普通人。比如开展“阳光体育·以体育德”系列活动,每月围绕一项运动体能开展运动竞赛,将体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德育活动,在运动中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相互交往能力等。
依据《劳动能力成长手册》《品质生活劳动技能手册》的评估结果,紧扣学生实际的生活能力,选择贴近生活的游戏器材,将生活能力锻炼融入到体能训练中,以帮助学生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组织学生抬着箩筐运送物品,既训练了他们的下肢力量,也锻炼了他们搬运物品的能力。
每一名特殊学生都是“折翼的天使”。学校以有温度有力量的“特教之光”,照亮特殊孩子的生命色彩。近年来,学校400余名特殊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及认知、沟通、社交、情绪行为、生活自理等技能明显提升,在生活中面对挫折、自我约束、团结协作等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获得市级及以上荣誉70余项,如林同学参加宁波市特殊教育学校首届特奥会取得优异成绩,被授予“特奥领袖”称号,朱同学获得“宁波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5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是63%,其中有6名特殊学生自主择业,30人顺利进入工疗车间,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在最近公布的第三批浙江省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名单上,象山县培智学校位列其中。“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体+育’工作发展方式的创新。”校长吴素芬说。
学校“体+育”创新工作已呈现出融合的新局面,为特殊儿童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
特殊儿童要成长为一个普通的自然人,就必须走出校门,与主流社会融合。因此,学校以“适宜融合”为原则,发挥校家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功能来开展“适应体育”,打造校家社全环境育人新样态,让特殊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积极向上的好学生,自理生活、服务家庭的好家人,融入社会、自立自信的好公民。
从儿童发展特点来看,只有建立了身体自信,才能推动大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学校以“五育”并举为核心,以“适应体育”为抓手,不断打破学科壁垒,消除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隔阂,让特殊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积极向上的好学生。把“适应体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自理、绘画手工等多学科及德育、劳动教育、康复教育中深入挖掘“适应体育”内涵,通过“适应体育”跨学科融合,实现以体启智、以体育德、以体怡美、以体培劳,让特殊学生德智体美劳齐发展。针对普通学校学生在学习适应能力提升方面的迫切需求,把一套“知觉—动作”游戏课程和一组地面游戏推广至全县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融入普校日常课程(“双减”课后托管、常规课等),让普通学生在玩耍过程中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脑到”,提升注意力、记忆力等基础学习能力。
特殊儿童的生活范围通常较小,所在的社区(村)就是其生活的“社会”。学校利用新农村建设的运动场地,搭建特殊儿童与社区居民融合的平台,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乐趣和信心,真正融入社会。充分利用社区成人学校资源,通过社区“适应体育”融合活动,以点带面在全县范围内(如大徐镇)推广“适应体育”活动。让社区内的青年、幼儿、老年人等所有人一起参与到运动锻炼中,使特殊儿童与社会深度融合,成为融入社会、自立自信的好公民。
在特殊儿童所在的社区打造“适应体育”活动场所,为特殊儿童和当地居(村)民提供了深度融合的平台,提升了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研究成果在西藏、广东、江苏等地的10多所学校实践检验,省内成立了30余所学校组成的“适应体育”联盟校,还在湖南、云南等地的研讨会中作经验介绍。学校先后获得市级及以上荣誉10余项,如获评“浙江省‘三育人’岗位建功先进集体”;市级及以上课题获奖10余项,如《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感知运动训练的实践研究》等获宁波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体育人创新资源:培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获评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典型案例。学校先后承办“全国特殊教育育人模式改革研讨会”和全国18个省份特教学校参与的“培智学校适应体育应用研讨与培训”,基于“四季六源八域”的“适应体育”课程成为同行争相学习的样本。
涓涓细流汇大海,点点星光亮银河。脚下有根、眼里有光的象山县培智学校将在“体+育”融合育人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升级体育教学新模式,为特殊儿童的成长成才开辟更多的路径,不管他们的生命之路有多长,不管他们的生命之花如何开放,学校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行动,推动他们走向人生的希望和光明的未来。(吴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