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体育即将开幕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首次实现了男女参赛运动员人数完全相同。对于这一里程碑,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表示,“这是奥运会乃至整个体育史上最重要的女性时刻之一。”从完全被拒之门外到真正实现性别差异下的平等参与,女性在百年奥运长卷中刻画出的是打破、创造、永不退缩且一步一步超越自我的“闯入者”形象。
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精神是属于所有人的,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对于女性参与体育运动这件事的态度却有些自相矛盾。他从一开始就公开反对女性参加比赛,认为女性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是不雅的,更不用说激烈的体育运动对分娩有害。但同时,终身把奥林匹克当作教育事业的他又一直提倡男女平等的教育计划,还谴责过某些行业歧视女性的情况。最终,女性被排斥在1896年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外,并不是因为她们缺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能力,而是那时的奥运会还未能摆脱思想上的历史局限。
1900年7月出版的《户外生活》(La vie au grand air)杂志,以1900年巴黎奥运会女子网球项目照为封面
女性不能参加奥运会的局面在1900年巴黎奥运会被打破。有说法称,正是由于顾拜旦未能全面掌控这届奥运会,女子选手才有机会参与进来。虽然这次奥运会仅设立了女子高尔夫和网球2个项目,只有5个国家、共11名女选手参赛,但却创造了女性成功“闯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冲破了不让女性参加奥运会的禁锢。
花样滑冰是1908年伦敦夏季奥运会比赛项目,比赛时间是在其他项目结束六个月后的10月。图为获得当年花样滑冰双人滑项目冠军的德国组合安娜·许布勒(Anna Hübler,左)和海因里希·布尔格(Heinrich Burger)
“闯入”之后,留下来却很难。1905年,国际奥委会在布鲁塞尔举行例会,本来决定把“女性参加奥运会比赛”提上日程,但顾拜旦却以“寻找一个更合适的机会”为借口把它推迟了。争论一直存在。后来,花样滑冰被列入1908年伦敦夏季奥运会比赛项目,允许女运动员参加。
1910年,奥运会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其中包括同意将女子体操、网球和游泳作为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夏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举办得很成功,观众蜂拥而至,来观看女子项目的比赛。阳光下,体操比赛在露天体育场持续了5天,使这个项目得到了很大提升,斯堪的纳维亚女性身着彩色服装,展示了北方国家的民主精神。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人抱持着“奥运会只应该属于男性运动员”的偏见坚定地反对这项决议,国际奥委会对女性参赛权问题也依旧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讨论。
在奥运会发展初期,那些参加游泳、网球、体操比赛的女选手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念,令人肃然起敬。彼时,欧洲平权浪潮风起云涌,国际妇女体育联合会的创办是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该联合会由法国女子赛艇运动员艾丽斯·米莉艾特创办,其目的就是要筹办四年一次的“女性奥运会”。1922年,作为争取女性权益的先锋城市,巴黎真的举办了第一届“女性奥运会”,有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瑞士5个国家的65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项目有11个,创造了18项世界纪录,观众达2万余人。然而,因为挪用“奥林匹克”一词激怒了国际奥委会,米莉艾特被视为一个“挑衅者”,她的首创精神被公开谴责。
1924年,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投票决定取消女子田径赛事。1926年,国际奥委会又不得不同意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允许女性参加一定数量的比赛,项目仅限于100米、800米、4×100米接力、跳高和掷铁饼,体操项目仅限于团体赛。然而,在女子800米的比赛终点,许多运动员摔倒了。尽管这种情况在男子比赛中也时有发生,官员们还是以保护女性身体健康为由取消了女子800米项目,直到1960年,这一“禁令”才被解除。
这些都没有阻挡女性体育人的战斗精神。1922年到1934年间,国际妇女体育联合会组织了一系列赛事,这些所谓的“女子奥林匹克”赛事使得国际奥委会态度逐渐转变。新成立的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提出“让女子参与她们力所能及的奥运会比赛项目”,后又提倡各个联盟应该将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看作自己职责的一部分。很明显,“力所能及的项目”这种说法依旧带着性别偏见,男性主导者始终认为女性要保有健康美丽的身体总体上是跟社会和家庭的生产性相关,与追求体育运动纪录和超越自我无关。但没关系,在现实面前,世俗和偏见还是动摇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上的参与人数和项目不断增加。1981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实现了“将女性带入国际奥委会管理层”的承诺,两名女性当选了国际奥委会委员。1994年,国际奥委会在巴黎举行的奥运百年大会上提出“要使女性体育得到全面发展”。2000年悉尼奥运会,除了摔跤和拳击这两个项目,其他比赛项目都对女性开放。2012伦敦奥运会,所有国家都派出了女性运动员代表,她们首次参与了所有比赛项目。百年之间,赛场内外,女性在奥林匹克事业、体育运动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她们参与、分享、改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7月24日下午,中国游泳队在进驻奥运村后,随即前往拉德芳斯体育馆进行适应性训练,中国游泳队运动员叶诗文(左)和万乐天在做训练前准备工作。
我们也要意识到,相比男女参赛人数相同这种符号性标志,应该把眼光投向更广泛的女性体育发展。目前,男女职业体育收入的差距还很大;女性体育领域存在暴力问题;商业赞助不足;女性在管理层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不足;哪怕是媒体关注度,也有天然的“厚此薄彼”。正是由于还有这么多问题存在,我们才更应该先不要去质疑这个1:1的参赛比例是否刻意为之,而是应该相信,奥运会不仅是当下世界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更具备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